近日,阿里巴巴集团在北京与用友网络战略合作的发布会上,宣布将对旗下阿里云战略增资10亿美元,用于国际业务拓展,云计算、大数据领域基础和技术研发,以及生态体系的建设。这也再次确定了阿里集团对其云业务国际扩张与发展的决心。
阿里云的全球业务其实才刚刚起步,今年发布了其美国西部和中东数据中心的计划,未来还规划了美国东部、欧洲、新加坡、日本等节点,一方面服务中国企业的国际化之路,另一方面也开始尝试服务当地客户。中国其它的主要CSP(云服务供应商),也纷纷计划在海外建立自己的数据中心,将自己的云业务拓展到全球,这其中包括UCLOUD,青云和腾讯云等在香港和北美的数据中心部署计划。
国内云服务商在海外提供云计算服务,将面临各个不同地区的市场监管和数据跨境流动问题。美国市场对云服务的监管相对宽松,虽然有针对电信服务运营牌照限制,而对互联网市场则较为开放。
当然,此类成长型CSP距离对全球云服务商形成威胁还有一定距离。据IDC统计,2014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增长迅速,整体市场规模达到9.03亿美元,同比2013年增长61.9%,但即使如此,2014年中国整体市场规模其实还不到同年美国的3%。
在中国的云服务商寻求海外扩张的同时,外资仍在艰难探讨中国政策,寻求云落地的实施解决方案。面对快速增长的市场需求,外资企业对进入中国云服务市场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如何面对中国政府对云计算及数据安全的监管,仍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目前运作成功并在国内落地正式商用的仅有微软Windows Azure,以及亚马逊AWS中国区有限预览服务。
外资企业提供公有云服务最主要的问题在于难以获得数据中心等电信业务增值牌照,此类牌照多为国内互联网数据中心服务商持有,并一度停发;2012年重启之后,阿里、华为、浪潮等一批国内互联网和IT厂商也相继获得了持牌资格。但对于外资厂商,牌照管理和发放一直有着严格的管理规定。根据《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管理规定》,经营增值电信业务的外商投资电信企业的外方投资者在企业中的出资比例,最终不得超过50%,意味着外资企业需在国内成立合资公司,而实际执行中即使是合资公司能获取此类牌照的企业数量也是屈指可数。
外资企业对此项规定的普遍争议在于,基于互联网提供的公有云服务在中国是否应归属电信管理范畴。因为这与美国相对开放的云服务市场形成了差异。其次,中国数据中心牌照更侧重于强调基于互联网数据中心、IT设备及带宽资源的基础服务,对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尚没有明确规定,对于更多层次的云计算服务的管理是否应由单一牌照统一管辖也成为外资企业关注的重点。另外,外资企业也在寻求通过世界贸易组织和中美双边投资协定的渠道,来促使中国监管部门开放相应的云服务市场。
综上所述,外资企业在国内提供公有云服务将涉及电信监管、牌照限制及数据安全等多方面问题,目前政策还未完全明朗;外资企业也希望借助国内公有云服务商出海契机,开展多边探讨,从国际市场视野出发,与国内主管部门探讨政策监管标准和机制,建立多层次的市场管理制度,以争取更多国内市场机会和发展空间。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