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集团最近利好消息不断。先是在第三季度一举完成对戴尔的超越,成为全球第二大的PC厂商,接着在11月份,联想智能手机出货量首次突破100万台。此前两个月,联想智能手机出货量已经连续跨过20万台、50万台两大关口。在千元普及风暴推出之后,乐Pad在平板市场上的占有率也突破10%的份额,且每个季度都在以2%的速度上升。
智能终端销售的强劲表现,显示出联想在移动互联网领域辛勤耕耘近两年之后,终于有所斩获。
初尝甜头的联想在移动互联领域乘胜追击。11月1日,联想商用技术发展论坛在深圳召开,在这场以“赢在移动云计算时代”为主题的论坛上,联想介绍了其面向移动互联商用市场的移动云计算策略。联想将在终端、应用平台、后台基础设施等领域全面布局,完善端到端的移动云计算体系,为商用客户提供完整的移动互联行业解决方案。
未雨绸缪
虽然PC市场依然保持增长,但是与过去相比,增速正在放缓。今年以来,IDC已经连续两次下调2011年全球PC出货量的增长预期,从最初的7.1%降至现在的2.8%。此前,Gartner也将今年全球PC出货量增长预期由9.3%下调至3.8%。
PC市场弥漫的悲观情绪正在不断蔓延,全球最大的PC厂商惠普今年甚至一度决定砍掉PC业务。因此,从整个企业发展的角度来看,联想也亟需为企业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此次发布的移动云计算战略无疑是联想未来布局中相当重要的一步棋。
IDC的研究预测显示:2011年,全球将有10亿左右移动办公人员,Gartner的报告则显示到2012年,全球有73%的工作人员将实现移动办公。这样一块诱人的蛋糕,任何厂商都不会放弃。
事实上,联想的移动互联战略最早可以追溯到2004年。在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中国区总裁陈旭东看来,“这是多年之前,联想种下的种子发芽了。”那一年,联想在战略上进行重大调整,由此前多元化的发展道路转向国际化,同时砍掉了大量多余业务,将重点转向PC和手机。#p#副标题#e#
“在当时,虽然‘移动云计算’的趋势还不是太明显,但认为3C融合是势在必行的。”陈旭东回忆,“所以虽然我们规模不大,但培养了这支能战斗的团队。现在看来,这对我们移动互联的快速启动和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现在看来,这是个十分正确的决策。2008年虽然一度被迫出售联想移动,但联想移动并未脱离联想的实际控制,2009年柳传志复出后不久,联想迅速将其回购。对于手机业务的重视也使联想得以领先其他PC厂商率先推出移动互联产品及移动互联战略。
今年1月,联想的移动互联战略更进一步,宣布成立新的业务集团——移动互联和数字家庭业务集团(简称MIDH),主要研发移动互联网终端,包括平板电脑、智能手机以及包含云计算、智能电视、数字家庭等品类的终端,并将负责开发下一代融合终端的业务与应用。
无论是“云计算”还是“移动互联网”,这两个概念本身其实已经并不新鲜,但是明确将二者串联起来形成“移动云计算”的概念,那就是联想的独创了。“移动云计算”概念实际上反映出了联想对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这两个概念的独到理解。
对于“云计算”的概念,很多时候人们都过分关注了“云”,而忽略了承载云所服务的“端”。在联想看来,只有丰富多彩的终端,才能够把云计算的价值真正发挥出来。
在未来生活中,多元化的终端是人们每天都必须面对的。早上醒过来第一时间想着使用手机,上班的路上使用平板电脑,到公司办公使用笔记本电脑或是PC,回家以后可能会使用智能电视放松。对于很多用户来说,这些终端更多专注于娱乐和休闲,而往往忽略一点,这些终端在企业客户的商业运用中同样有着巨大价值。只有利用云服务将这四屏合一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云计算。这也正是联想所提出的“四屏一云”概念。
像联想这样的企业,如何使自己从单一的设备制造商,变成一个既能够生产设备又能够提供服务的企业,将是未来面临的极大挑战。
走自己的路
在今年6月乔布斯生前主持的最后一次苹果开发者大会上,苹果公司发布了最新的云服务iCloud,标志着苹果开始大规模进军云计算领域,而iCloud也被外界被视为未来数年内苹果最为重要的战略性产品。
凭借着iPhone和iPad系列的产品,苹果稳坐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头把交椅。作为硬件厂商,苹果无疑是联想的榜样,至少曾经是这样的。#p#副标题#e#
2010年4月,联想发布第一代乐Phone产品时便采取了与苹果类似的策略,即依靠一款产品打天下,然而,结果并不理想。苹果产品的强势并没有给联想留下太多机会。经过一年时间的摸索,联想正在找准自己的定位。目前,联想现在已调整了策略,通过乐Phone在智能手机领域形成从高端到中低端产品的全面布局,覆盖各个细分市场的需求。同时,为乐Phone开发的应用也由最初的100多个发展至目前超过一万个。
“我们的策略是研究细分市场,因为这个市场很大,我们认为未来智能手机的市场一年都有1亿台的市场,比PC市场要大,所以不可能只有一款产品,全中国人都使用一款产品,大家也很烦,所以肯定要有许多细分产品。”陈旭东说。
有了之前的经验,在此次推行移动云计算的战略过程中,联想选择了一条最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我们并不是提供云服务实现我们的价值,其实我们是通过我们的产品和解决方案,帮助客户的移动云计算能力落地。” 联想大客户事业部移动互联解决方案总监王磊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丰富的终端产品,也让联想在推动“移动云计算”战略过程中能够得心应手。
在“端”的产品之外,联想与SAP、用友、IBM、思杰等合作伙伴展开了紧密的协作和创新,共同为客户打造更加贴合其业务需求的移动云计算解决方案。
联想集团副总裁童夫尧也表示,对合作伙伴而言,移动云计算是一个可以预期的拥有良好收益的业务。“如果这些专注在行业应用领域的合作伙伴,选择与联想联盟,形成软硬件融合的解决方案,相对议价空间一定比单一产品要高。而且到目前为止,因为没有竞争,或者说很少竞争,可以想象的空间很大。”#p#副标题#e#
准确的定位源于联想对于自身优势的清醒认识。
目前,联想将移动云计算划分为四个价值链。最前端的价值链是提供整个硬件架构;再往前就是提供各种平台和软件;再往前是互联网的接入,这部分由三大运营商掌控;最终端就是硬件设备。
“从这些就可以看到我们在移动互联时代的优势。我们在终端已经有了基本布局,在国内是非常领先的。”陈旭东说,“中间这一块联想与运营商的关系都很好,这些关系一定可以为整体解决方案的竞争力提升带来很大好处。”
具体来说,联想将在终端、应用平台、后台基础设施以及合作伙伴协作四个方面加速发展,提升移动云计算的商用价值:
首先,在终端方面,联想提供丰富、可深度定制的移动互联终端,提升企业客户的应用价值。
第二,在行业应用平台方面,联想致力构建移动互联行业应用基础架构,以安全、可管理、易部署为标准,为客户搭建移动互联行业应用基础平台。
第三,在后台基础设施方面,联想将为客户提供包括后台企业级数据中心、大规模公共计算在内的IT基础架构。
第四,联想将加强产业链垂直整合。
挑战和机会
作为本土最大的PC厂商,联想在企业级客户方面已经有了多年积累,这种积累体现联想已经赢得了众多客户对于联想品牌的信任,并培养了他们的使用惯性,这些都为联想布局移动云计算业务占得先机。
不过用户的信任和依赖并不意味着就能够轻易地成功转化为销售额,对于联想来说,如何让客户了解并且认可移动云计算,是继续解决的一个课题。
“我觉得在企业级市场挑战主要是客户的接受度。你问客户想不想做?他特别想,但一旦谈到很具体的合作,有时候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陈旭东告诉记者。
之所以会产生这种情况,是长期以来都是企业CIO在主导企业使用怎样的产品,但是在移动互联网迅速普及的今天,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目前的采购模式是由个体倒逼企业。”王磊介绍,因为移动设备的普及,企业的员工们一定是希望手中的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同样具备办公的功能,这些需求会倒逼CIO考虑采用相关的新技术和新产品。但是,除了对现实需求的考量,企业级IT客户考虑的更多是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用性,这些都并非一朝一夕可以改变的。#p#副标题#e#
不过针对这一点,联想有着自己的对策。
“我们部署了一支奇兵,就是王磊这支团队。”陈旭东说。
王磊的团队有着辉煌的战绩,联想赞助了2008年的奥运会和2010年的世博会,期间的IT服务主要都是由王磊的团队负责的。这是非常大的工作,需要非常快速地解决问题,不能有差错。虽然任务艰巨,但最终在两次盛会中,王磊的团队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经过两次战役的洗礼,王磊的团队并入了联想专门成立的移动互联应用事业部,为联想解决软件开发,提供解决方案,并联合系统集成商及其他业界企业,为客户共同打造信息化平台。#p#副标题#e#
具体来说,联想现在的策略是先集中优势把一个行业拿下来,接着再做下一个。在部分行业积累足够经验之后,再进行广泛推广就会容易许多。比如阳光保险的项目,目前已经部署了上千台的乐Phone,阳光保险的业务员利用装有定制系统的手机,保单生成的时间从7天压缩至15分钟。在见识到移动云计算的威力后,业内其他同行也在纷纷跟进效仿。目前,联想移动云计算的客户已经遍布医疗、政府、教育以及航空等多个领域。
“王磊在这方面做的很多工作,外界是看不见的。但过一段时间他们的能力会爆发出来。”陈旭东自信地说,“以我观察,竞争对手们还没有专门的团队做这件事,我们这支团队有丰富的IT经验。无论是需要半年的项目或者需要两周搞定的项目,都会非常精准、质量很高的完成,这是联想的优势。而推广和渠道,更是联想的传统优势。”
童夫尧在接受采访时表示,通过几年时间的布局,联想移动互联业务将帮助联想从卖机器的单一模式向卖终端+服务的模式转型。而联想为移动互联业务制定的目标是其收入与目前PC业务的收入达到同等规模。
“移动云计算”战略的推出,也让外界看到了这家老牌IT厂商寻求自身转变所做出的努力。而此次战略转型能否进一步丰富并完善联想的“移动化”基因,还需要市场的进一步检验。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