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光要成就中国信息互联网技术领域的‘太平洋舰队’!”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表示。凭借一系列大手笔收购,紫光集团在IT产业链和A股市场动作频频,当问及长远而言,究竟想要带领紫光成为一个什么样的公司时,赵伟国如此回应第一财经记者。
根据记者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截至目前,赵伟国一手主导的股权投资交易超过13起,涉及资金约700亿元。紫光的疯狂扩张让业内人看不懂,资本炒作的质疑声一直不绝于耳。
“紫光这几年的发展确实用了一些资本的手段,但资本并购是手段,资本并购为用,科技事业为本。”对于资本在公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赵伟国认为紫光并非像并购基金那样主要为了转数据倒卖,“我们所投资并购的企业,目前来看是长期持有。”
补缺存储系统
以17.8亿美元、9.07亿美元收购芯片公司展讯、锐迪科;在云端,紫光和世纪互联集团成立紫光互联,部署云计算;25亿美元从惠普手中买入华三51%的股权,这些强化了紫光在服务器和网络系统解决方案方面的力量。在“芯”到“云”产业链的拓展中,存储成为绕不开的一环。
新近于南京落地的紫光西部数据有限公司正是为了补足这一环,该公司由紫光股份持股51%,西部数据持股49%共同成立。“拿农业来比喻,从种地、收获,到把它做成面粉、面包,打造一种新的科技产业生态。”赵伟国表示。
出手存储系统一直在赵伟国的计划之中,一度计划以240亿元高价收购美国西部数据,但由于美国海外投资委员会CFIUS介入审查,该计划流产。如今成立合资公司,也多少有些曲线强化紫光存储业务之意。
“紫光拥有除存储系统以外的全产业链布局,我们希望对任何一个大型的IT客户而言,我们可以提供全部的硬件、平台软件、咨询设计、实施工程服务、售后培训,紫光西部数据最大的支持体现在协同效应上。”紫光集团联席总裁齐联告诉第一财经记者。
存储本地化
大数据、物联网、智能硬件等产业的兴起,让存储系统市场迎来新的机遇,面对中国这块大市场,全球最大的硬盘供应商西部数据自然不会错过。“软件还是需要搭载硬件才能跑起来,在以数据为中心的时代,这意味着数据中心的基础设施60%-80%都是要取决于存储的。”西部数据公司首席执行长Steve Milligan表示。
根据IDC发布的报告显示,2017年大数据市场规模将达324亿美元,全球大数据技术及服务市场年复合增长率为27%,其中市场增长最快的领域是数据存储领域,约占53.4%。
在年先后收购环球存储(HGST)和闪迪(SanDisk)之后,西部数据拥有了存储系统和闪存技术支撑,全球存储产业已经高度集中,新力量进入并不容易。这也是紫光出手的重要原因:借助“自主创新+国际合作”两条腿,加速存储的本土化。
在紫光西部数据首席执行官缪刚看来,相比于发达国家,中国在存储核心技术上还没有完全自主的核心技术,无法为政府、电信等敏感行业提供本土化解决方案。“中国大数据需要的储存芯片缺乏关键技术,几乎90%以上的芯片都要依赖国外进口,因此中国发展存储器领域已是不言而喻。”
这也是紫光收购投资背后的逻辑之一,踏准产业政策。在此之前,中国政府已经颁布了面相未来十年的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打造安全可控的核心技术体系,带动集成电路、基础软件、核心元器件等薄弱环节实现根本性突破是重要内容。
变局期
伴随数据规模的扩大和数据属性的变化,对于数据存储的处理能力、交付能力和交付速度都提出了更为严苛的要求,在缪刚看来,存储产业正处于技术架构的变局期,“存储系统的体系架构也会随之发生变革,传统的数据中心需要向云规模数据中心迁移。”
美国西部数据公司全球高级副总裁、数据中心系统事业部总经理Dave Tang判断,未来的云规模数据中心存储则有三种构建模式——软件开发、系统集成和整合成套提供,而第三种将成为主流。
原因在于第一种可按需定制但成本高,第二种集成复杂度高于想象。而整合成套交付系统无开发成本可方便调用,不过更为考验厂商垂直整合优化的能力、生态能力以及与应用场景的对接能力。
可以预见,目前国内外巨头包括微软、亚马逊、Dropbox、IBM、阿里也都在角逐云存储服务,每一家的生态能力和垂直整合优化能力都不在话下。在今年6月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赵伟国曾表示,紫光希望在运营商领域成为华为的平衡者和思科的替代者,在存储芯片领域成为三星的平衡者。
能否在软件和工程研发方面持续加大投入,在国际合作的平台下强化自主创新,这是紫光在变局期胜出的关键。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