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SIMM深圳机械展团队访谈煜高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高玉树,以制造行业第一线从业者的角度谈对现状问题和对未来的看法。
凛冬已至,这已经成为制造业从业者现在摇头叹气时的口头禅,“生产线放假,员工回来后发现工厂机器设备运走,老板已经跑路。”这样的新闻时不时的闯入我们的视线,大家禁不住打个冷颤,警惕的望着四周,祈祷这种新闻不要发生在自己身边。
中国制造已经没有未来了?这种说法跑路的老板们肯定是同意的。小编也是同意的,但仅仅是部分同意,这个我们后面再说。先来看看一个有意思的现象,今年,上海工博会、北京机床展、深圳机械展、东莞模具展等这几个中国工业中心的制造业展览会的现场在当前的“冬天”里都可以用火爆来形容,展商数量和参观人数都比去年有不同幅度的提高,完全不是想象中门可罗雀的惨淡景象,着实让人大呼意外。煜高精密机械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高玉树就是这些颇感意外的人之一。为此,我们跟高总进行了交流,他以制造行业第一线从业者的角度谈了一些现状问题和对未来的看法。
第二大经济体,成本优势不再
作为台商的高玉树先生经过简单的计算得出,现在大陆与台湾的生产成本已快持平。工厂场地租金大陆约为台湾的七成;水电费都也比台湾贵一点;交通成本上过路费大陆约为台湾的两倍;人员成本大陆约为台湾的八成;大陆的增值税为17%,台湾的营业税是5%。
无独有偶,今后经过技术升级,也许连美国的制造成本都能与我们“一较高下”了。据美国波士顿咨询公司预计,2015年美国的制造业成本,仅比中国长三角地区高约5%,到2018年将比中国低2-3%。以工人工资为例。报告指出,尽管从2004~2014年,全球前25位出口国的制造业工资都出现上涨,但中国的年均工资增长率达到10%~20%,且这一情况已经持续了10年,而其他经济体的年均工资增长率仅为2%~3%。10年前,根据生产率调整后的制造业平均工资在中国大约是每小时4.35美元,而美国是每小时17.54美元。如今,根据生产率调整后中国的制造业平均工资翻了3倍,达到每小时12.47美元,而美国仅上升了27%,达到每小时22.32美元。面对低成本的东南亚、南亚等国家和生产效率不断提高的美国,中国制造只能破冰前行。
一场“成人礼”,制造业告别野蛮生长期
作为一家有近二十年从事数控机床加工、销售、维修、成功经验的工贸企业,这一轮“寒潮”对煜高机械有不小的影响。高玉树先生指出,三星、索尼、富士康等大客户的外迁导致订单转移是当前形式严峻的关键因素之一。实际上,订单转移已经不是一两天的事了,近几年,很多企业都感受到了这一变化。然而,最让中国企业担心的事情正在发生,中国的生产率已经无法抵消劳动力成本猛增带来的影响,转移走的订单一去不复返。
随着终端产品市场进入成熟期,加之企业过高估计市场的增长潜力,产能过剩的危机开始愈发显现。现在的中国制造业也深陷产能过剩的困局而难以自拔,过去的支柱性产业早已风光不再。产能过剩是资源错配的结果,是消费与产品货不对板的结果,它几乎充斥于所有行业,且常常出现在企业未能预见的市场衰退期,甚至连新兴市场也可能很快进入产能过剩的状态。过去中国的制造业的支柱,是以粗放发展模式为主的劳动力密集型产业,现在内外夹攻下倒闭潮已经开始显现,这些产业已经无力再作为支柱性产业存在,市场对中低端制造业也不再抱有信心。
这何尝不是一场“成人礼”? 告别了肆意奔放的发展阶段,进入稳步发展的成熟期。所以说,中国制造没有未来?对,一直幼稚的行业和企业怎么会有未来?现在被淘汰的企业都会成为中国制造关于“幼年”的回忆和教训,不停教育我们成长到顶天立地。
迈向高端制造业,进入稳步发展阶段
作为工业之母,机床对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高玉树先生口中,高端机床也是制造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刚需”。随着我国工业化开始进入新阶段,一系列举措都体现着国家对发展高端制业坚定不移的信念。最新的《中国制造2025》规划就指出,开发一批精密、高速、高效、柔性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及集成制造系统;五中全会也不断强调建设制造强国,将智能制造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高端数控机床等前沿技术和装备的研发。高玉树先生也表示,不管是进口还是研发,国家的政策一直都对以高端数控机床为代表的高精尖产业大加扶持。同时他也看好国产机床的发展前景,虽然现在国产机床还和德国、日本的顶尖产品有着不小的差距,但中低端机床市场已成群雄并起之势,假以时日中国也许也会诞生一些如发那科、兄弟那些掌握核心科技的一流公司。
2015年9月份的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8%,虽然处于临界点以下,并低于历史同期水平,制造业下行压力较大,中、低端制造业企业生产经营仍然较困难,但以航空航天、军工、自动化、医疗等为代表的高端领域制造业企业活动上升势头显著。可以看到,随着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推进,制造业发展质量不断提高,制造行业将告别持续十多年的高速增长的时代,未来中国制造业将呈现一个稳步增长,健康发展的态势。
制造业的发展也需要有利的财税环境
行业里有这样一个比喻,“现在已经进入冬天,比拼的是谁有棉袄,这个棉袄就是现金。”这种说法虽然比较片面,但重振制造业,财税支持不可或缺,具体可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做好前期准备,给制造业发展打造有利的财税环境;二是充分了解制造业发展现状,准确把握制造业需要怎样的财税支持,为其量身打造成系统的财税支持方案。
“减税降费”是为制造业发展创造良好财税环境的重要举措,尤其是其主要惠及小微制造业企业,它们对我国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减税降费可以为其提供良好的财税环境,缓解其面临的发展困境,即以财政收入的减少换取其对制造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乘数效应。
此外,更为重要的是,专门为我国制造业发展“量身制作”一套合适的,考虑产业配套能力、中间货物、生产性服务业、高端技术等种种因素的财税支持体系。甚至可以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互联网+”的财税支持政策协调配合,在厘清内在联系、影响机理的基础上,出台一整套财税支持方案,形成战略合力,为助推经济发展引擎发挥最大效能。
平稳的中国,期待安静的“工匠”
中国制造业难出好企业?研究中国企业的管理,发现一个引人深思的现象,中国虽然靠制造崛起,但偏偏在制造业,我们管理学者们可以用来当作正面典型、管理标杆的企业却很少,这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如今, “创新”正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新标签。而资本是撬动“初创企业”的杠杆,企业创新固然讲究“技术”,但更需要是一点“坚守”。 “坚守”主要是指对工艺精神的坚守,高玉树先生多次提到大陆厂商对产品细节把握不足的问题,也许是对数量的追求使得同样一件产品,大陆厂商的作品相比较台湾或者德日的工程人员的作品总会有不小的差别。从一个民族来讲,当然需要高科技,德国和日本的高端机床技术让不止一次让我们叹为观止。但是除了技术以外,还有一些东西是所有人都要去关注的:无论是一把扇子、一个剪刀,还是一台机床、一辆汽车,当接触他们的产品时总会不停赞叹德国人的严谨、日本人的细致。一切向“钱”看的浮躁时代,可能95%甚至99%的人都忽视或者放弃这个东西:秉持工艺精神和继承工匠传统。但这是中国真正要变成一个强国而非仅仅是大国所必须要拥有的特质,一个平稳向上的中国,殷切期待着那些安静的“工匠”。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