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召开的2015世界机器人大会上,各种能跑会跳、能说会道、能与人沟通互动的智能服务机器人纷纷亮相,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8年前,比尔·盖茨在一次演说中预言:“机器人即将重复个人电脑崛起的道路,有可能渗入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之深远丝毫不逊于过去30年间个人电脑带给我们的改变,机器人将成为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比尔·盖茨的预言能否成为现实?专家表示,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限制,想要使机器人的运行和功能更加智能,包括知识获取、表达和推理、计划、想象力等,依然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感知外界难机器人实现对外界的感知,靠的是各种传感器,比如“眼睛”通常是一台摄像机。内感传感器提供位置、方向、身体和关节的运行速度等自身情况的信息,外感传感器提供周围环境的信息,包括立体照相机、激光测距、声呐、红外传感器、触觉传感器等。
不断提高传感器的精度和可靠性,以及多传感器信息融合,是机器人感知系统需要解决的技术任务。
“大脑”思考难机器人的“大脑”由计算机或多个微处理器组成。作为一个智能终端,人们看到的机器人其实是前台,它的后台必须具备强大的计算能力,将云计算、云存储与互联网技术结合,相当于一台超级计算机。科学家们一直在努力让它运算得更快、反应更敏捷、掌握的知识更丰富。
与人交流难机器人怎样与人对话?机器人的声音传感器收集到声音信号,通过语音识别系统和语言处理技术将说话内容进行分析解读,在“听懂”意思后,计算机作出回应的指示,通过语音合成器模拟人类说话。尤其是在嘈杂环境中实现语音识别、理解、处理,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术难点。
稳定行走难不同于在固定环境作业的工业机器人,很多智能服务机器人处于敞开式环境中,每个场景都不一样,要自己认路、自由行走,还要能自主避障,这就需要自主导航定位、动态规划技术等。
能移动的机器人可以分为轮式或履带式机器人和行走机器人两类。行走机器人需要模拟腿部膝关节的弯曲伸展,它移动速度慢,但可以跨越台阶、山地等比较复杂的地形,因此运动控制对稳定性的要求就更高了。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