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造业是国民经济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当前,世界各国纷纷将“智能制造”作为先进制造业的制高点,出台一系列以“智能制造”为核心的“再工业化”国家战略。作为中国版的“工业4.0”规划,《中国制造2025》制定中国制造强国建设三个十年的“三步走”战略,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促进制造业创新发展为主题,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推进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以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建设对重大技术装备的需求为目标,强化工业基础能力,提高综合集成水平,完善多层次多类型人才培养体系,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有中国特色的制造文化,实现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历史跨越。
为进一步加快创新转型、实施《中国制造2025》,打造产业升级版,去年7月,省政府专门制定“加快发展智能制造九条措施”,明确以数控一代、智能装备、机器换工、智能服务等为主攻方向,发展壮大智能制造产业。作为“中国制造2025”首个地方试点,泉州积极响应,立足当地产业基础,专门出台《关于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发展纲要〉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推进“数控一代”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努力率先建成制造强市,争当中国制造“领头羊”。厦门大力推进智能制造,目前智能制造企业已近40家,拥有云计算中心等一系列服务平台。总的来看,我省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弱,关键核心技术与高端装备对外依存度高,以企业为主体的制造业创新体系不完善;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品牌效应较弱;产业结构不合理,高端装备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滞后;信息化水平不高,与工业化融合深度不够。
随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福建制造业发展面临新挑战。资源和环境约束不断强化,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不断上升,投资和出口增速明显放缓,主要依靠资源要素投入、规模扩张的粗放发展模式难以为继,调整结构、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刻不容缓。我省要形成经济增长新动力,塑造竞争新优势,必须着力发展智能制造产业,提升全省智能制造发展水平。
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制造业创新体系。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全面推广应用以绿色、智能、协同联合先进设计技术,建设完善创新设计生态系统;支持建设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采取政府与社会合作、政学研用产业创新战略联盟等新机制新模式,支持智能制造企业创立自主品牌和并购品牌,引导企业实施技术标准战略,主导制订智能制造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完善科技成果管理机制,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办法,提高关键环节和重点领域的创新能力。
打造智能制造试点示范。支持泉州深化“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在智能制造装备整机、零部件生产和系统集成、应用企业间组建“数控一代”产业联盟,建立协同创新和互利共赢运行机制,推动数字化控制技术在各类装备上广泛应用,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与系统、工业机器人,促进智能装备产业发展并在传统优势产业领域推广应用,提升产业装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引领全省各地产业转型升级;选取若干基础较好的市、县(区),围绕智能制造主攻方向开展区域试点,优先支持辖区企业打造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开展省级智能制造企业试点示范,突出流程型制造与离散型制造的智能化、智能装备与产品、模式与业态创新、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发展方向,推进重点行业企业试点示范,营造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大力实施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企业智能化改造,提高我省制造业重大技术装备自动化成套能力。推进智能研发设计,推动研发设计与生产联动协同,应用图形化建模、快速成型与虚拟仿真等智能化设计系统,开展众包设计与定制服务,建立及时响应、持续改进、全流程创新的研发设计体系。推进智能生产,采用自动识别、在线监控诊断、自动报警、数据挖掘等智能化技术,应用制造执行系统、分布式控制系统及数字化控制系统,提高在线监控、故障诊断和分析水平。推进智能管理,以供应链管理为核心,深入推进产品数据管理、企业资源计划、客户关系管理等系统集成,促进生产与销售、业务与财务、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的联动协同。推进智能服务,应用产品性能监控、物联网智能终端技术,提升产品的智能运行、诊断与维护水平,构建基于云计算的互联网主动营销与服务平台;加强客户行为分析,推行小批量定制生产模式,促进企业由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瞄准智能制造产业重点。围绕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组织质量攻关,在纺织鞋服、食品、电子、工程机械、数控加工等领域,开发一批焊接、涂装、装配、搬运等专用机器人,提升高性能控制器、高精度伺服驱动器自主配套能力,自主研制高精度复合型数控机床、专用智能设备、智能传感器,开发智能卡化生产线,加大工业机器人集成研制应用力度,推进电器自动化装配生产线、激光自动化焊接生产线等领域机器人应用,加快流程制造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步伐。支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大力发展关键设计工具软件、数字化设计与仿真分析软件、行业应用软件等,加快“互联网+制造业”融合发展,促进生产组织方式创新。实施智能车间建设工程,研究制定智能车间标准体系。全面推行绿色智造,提高产业低碳化、循环化和集约化,鼓励智能制造企业创新模式,向咨询设计、工程施工、设备租赁等服务型经营转变,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引领智能制造向高端延伸发展。
建设智能制造专业园区。规划智能制造产业集聚区和示范基地,大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智能制造企业,打造重点发展区域。优先支持新增用地用林指标用于智能装备园区项目建设,示范基地以产业集聚和产业园区为主要形态,政策引导智能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研发制造及智能制造系统集成与应用服务等企业集中,形成从数控机床到智能机器人,从硬件、软件到信息技术集成服务的智能制造产业链,逐步在相关行业开展智能化改造、设备换人、智能技术应用等智能制造装备和系统的示范应用推广。
强化配套服务支撑。加强融资租赁服务,推动智能装备融资租赁业务发展,鼓励对“机器换工”“数控一代”等智能装备设施以及智能装备制造、装备技术应用等企业集中开展多种形式融资租赁业务。帮助智能装备融资租赁拓展资产交易平台,进一步加大智能制造相关企业信贷融资规模,鼓励有条件的智能制造企业到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打造优质智能制造资产板块,持续扩大融资规模。做好我省新兴创投产业投资资金引导工作,不断加大对本地智能制造企业的投资力度。同时,注重加强高端适用人才引进,鼓励智能制造人才(团队)参与省“海纳百川”高端人才集聚计划,对高层次智能制造人才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鼓励人才落地发展;支持创建人才培训机构,实施智能制造“造人”计划,加快培养一批适应我省发展实际的跨学科、复合型、高学历人才和具有实操能力的技能人才。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