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中山市第十三届委员会第十次全体会议于2016年1月19日召开。全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与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的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总结2015年工作,部署2016 年任务,进一步动员全市广大干部群众锐意改革、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实现我市“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开局,夺取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新胜利。全会听取了薛晓峰同志代表市委常委会所作的工作报告。
报告摘要
围绕扩大有效供给和产品品质提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优势传统产业,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有效供给来倒逼转型升级,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无缝衔接”。
“仅组装这个工序,原来一盏射灯就要3人一组,花费20秒就完成,相当于20个左右的人力。”广东硕泰智能装备有限公司是为三卓照明提供“机器换人”服务的“工业母机”企业。该企业总经理张帆介绍,公司目前与中山市经信局共同组建了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已经为中山超40家企业提供了免费的智能改造方案,并与10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包括香山衡器、通宇通讯、中山美的等多家知名企业。
从“机器换人”实现企业个体的转型发展,再转变到社会共性的技术传导和产业创新上。这个思路,事实上就是大企业与小企业通过技术融合实现创新。而企业产业组织的结构性调整和变化,最终也提升整个“工业母机”制造业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星火燎原的“工业母机”
类似硕泰智能这样的“工业母机”骨干企业,在中山并非孤例,相反越来越有星火燎原之势。
本月15日,刚公布的中山市工作母机入库企业(第二批),新增广东汉邦激光科技有限公司等60家企业列入中山市工作母机企业库。经信局数据显示,中山工业母机目前已有180家,而在半年前,这个数据还只有120家。
与增长的绝对数量对应的,还有“工业母机”制造业提升的质量。
全会报告指出,中山“工业母机”骨干企业数量和产值分别占全省五分之一和四分之一以上。在珠江西岸数控机床领域9家产值超亿元的“三有”企业当中,中山就占了4家;纺织机械制造领域产值超亿元的7家“三有”企业中,中山占了3家。
走在前列的企业,带来的是公共领域的创新传递和产业共性的技术突破,从而实现整个产业链的供给质量和效率。
通过硕泰智能,中山成功对接了欧姆龙、库卡等国际智能制造先进资源,并为该市的智能化制造人才提供了培训平台。截至目前,平台已为中山超40家企业提供了智能改造方案,并与10多家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包括香山衡器、通宇通讯、中山美的等多家知名企业。而根据建设规划,到2017年,平台将累计为中山500家企业免费提供“机器换人”智能化改造服务方案,同时也将培训专业技术人才3000人次。
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的成立,以及明阳风电、硕泰智能、奥美森等先进“工作母机”装备制造企业的发展,为中山技改、企业实现智能化制造提供了技术的支撑和先进设备的供给。而在标准化、精细化的智能制造模式下,企业产品结构、产品质量也获得了进一步提升,从而实现市场竞争力的提升。
全会报告提出,将充分发挥省市超10亿元专项资金的引导作用,优先发展工作母机特别是拥有自主知识产权、核心关键技术和广阔市场前景的“三有母机”制造业,力争全市工作母机制造企业数量达200家以上。
需求侧和供给侧“无缝链接”
去年被中山列入全市首批技术改造项目库的联合光电,便通过高端光电镜头产品智能制造自动化技术等改造项目,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据联合光电的工程师聂润涛介绍,凭借智能化生产的实现,公司突破了生产技术的限制,产品结构从以往500万像素光学镜头产品占50%—70%产量,提升到800万像素的光学镜头占产量的50%—70%,1300万像素则达到20%的产量。
“针对制造业,需要一边增加营养,一边锻炼身体强内功。”经信局局长雷岳龙在采访中,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形容了中山在供给侧和需求侧的结合探索。
对于供给侧改革,中山市委十三届十次全会报告中(以下简称全会报告),首次进行了带有“中山特色”的阐述:围绕扩大有效供给和产品品质提升,大力发展智能制造、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优势传统产业,抢占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以有效供给来倒逼转型升级,实现供给侧和需求侧的“无缝衔接”。
“供给侧改革本质是提高效率、提高质量,增加创新元素。结合到中山的制造业现状,就是智能制造、工业母机等制造业的发展,包括如何引入新兴产业,促进新兴业态的发展,以及‘互联网+’等创新措施。”雷岳龙认为,在此基础上,高污染、高耗能、劳动密集型等产业将逐渐通过新技术实现转型升级,部分落后产能企业或将慢慢退出。
“国家提出供给侧改革,中山也计划通过制度变革、结构优化和要素升级这‘三大发动机’替换以往的‘三驾马车’,以及‘四换工程’,从而实现供给侧的改革。”提及需求侧与供给侧的“无缝链接”,中山市商务局局长欧阳锦全如是说。
“智库”与“杠杆”撬动创新力量
在小榄镇三卓照明有限公司的生产车间内,中山市智能制造公共服务平台提供的智能改造方案——一条由两台机器人和若干机械部件组成的自动化生产线代替了原有的人工生产。在一个工人的简单操作下,通过机器臂的配合,每隔3秒就能把七八个零部件组装成一盏M216射灯。随后射灯又在机器臂的抓取下,逐步实现老化试验、自动化包装等工序。
2016年,中山计划大力发展新型研发机构,为中山的制造业提供“创新智库”。无论是创新研发上的突破,还是生产技术上的突破,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中山企业逐步进行供给侧改革。
不同于传统的研发机构,新型研发机构更强调技术与市场之间的结合。据中山市科技局副局长吴坤满介绍,市科技局正计划通过引入研发团队、高校资源,开展产学研合作、引导企业设立内部研发机构等方式,为制造企业提供共性技术研发、创新服务的供给,从而优化产品结构、提升产品质量。
与此同时,针对企业机制体制改革的创新也在同步进行,以此提高制造业的资源配置效率。
吴坤满介绍,目前中山在推动“四众”(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平台企业发展,以促进生产供给与需求对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融合。如大力发展以民间资本为主体的创业投资基金、风险投资基金、科技成果孵化基金和成长型企业股权投资基金,撬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创新。
去年下半年,中山采用“政府+金融机构+行业龙头”的方式,联合达华智能、全通教育等本地上市公司,成功注册了两只科技创新创业投资基金。吴坤满介绍,两只基金均是基于本地产业发展前景设立,专门针对互联网、物联网、科教文创等新兴产业,对相关产业的科技型企业进行股权投资,通过金融杠杆,推动中山本土科技型企业以及新兴产业的发展。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