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将像互联网技术一样改变世界。它可以是一只机械手臂,也可以是iPhone手机里的Siri应用。这样的改变现在已经开始了!”日前于上海举办的“智能时代大未来”高峰论坛上,美国科技预言家、普利策奖得主、《与机器人共舞》作者约翰·马尔科夫直言。
然而,未来的机器人是否真的会像电影《机械姬》中那样具备最高级的人类智慧,进而取代人类? 未来的人工智能究竟是天使还是魔鬼? 对此,马尔科夫给出的答案是:“未来,我们将与机器人共存。尽管一些重复性劳动岗位会被人工智能替代,但经济发展将创造我们今天无法理解的工作岗位,这些岗位需要人类的创造力,机器人无法胜任。”
人工智能正在加速“接管”世界?
“2025年机器人的工业产值预期达到4.5万亿美元,一些工种可以被人工智能代替。”在中国科学院院士何积丰看来,人工智能将成为下一个颠覆性技术,引发持续性变革。
有人认为将有7500万个工作岗位将被机器人取代。许多变革已经开始,马尔科夫在新书《与机器人共舞》中勾勒了这些场景:多家汽车制造商计划推出自动驾驶汽车。以某品牌汽车为例,其生产的车辆能在高速路上以每小时0-62公里的速度行驶,并稳定在自己的车道中。这项技术和目前的类似安全辅助技术相比,需要摄像头、微波雷达、行车地图等多工种的协同工作。一个会抛礼物的机器人曾在视频网站上引发轰动。它的设计初衷是创造一种新的智能工业劳动力,有朝一日,它可能会接替装卸货物、包装货品等工作,也可能会出现在组装线上,或是在杂货店里整理货架。
有学者预言,人工智能正在“接管”世界,改变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不远的将来,人工智能将进入“答案时代”——越来越多的应用成果将出现在人们身边,改变我们的日常生活。
“不过,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速度并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那么快。”马尔科夫认为,目前谈“接管”还为时尚早。对环境的综合判定以及随机应变的能力,都是人工智能发展无法绕开的问题。他举例说,美国一家前沿科技研究中心正在研发救援机器人。这几乎算得上全美国最好的机器人系统,花了几百亿美元,让机器人完成诸如开门、爬楼梯等8个简单任务。在测试时,只有少数机器人能够完成这8个任务,并且花了45分钟,而一般人花5分钟就可以完成。
控制人工智能,需要占据设计环节的中心
“人工智能”概念的提出可以追溯至1956年,似乎当时就暗示着用机器代替人脑的想法。随着机器人能力的增强,人们难免产生焦虑,担心机器人会不会有一天取代人类。对此,就连马尔科夫本人的看法都发生过一些变化。几年前,马尔科夫在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的一次对话时谈到,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将给新兴制造业国家带去失业危机。当时卡尼曼反驳道:“机器人进入的时机其实恰到好处。”如今回想起来,马尔科夫认为卡尼曼是正确的。马尔科夫认识到,从卡车装卸工人到法律研究工作者,无论白领还是蓝领,只要是重复性的劳动,都将被机器人和基于人工智能的软件取代。“但是,如果我们的基本需求被机器人和人工智能满足,那么我们将找出娱乐、教育和照料他人的新方式。”
在马尔科夫看来,横亘在人们面前最紧迫的问题是,该如何去定义人类与那些亦敌亦友的机器间的关系。他认为丰田汽车最近做的一个令人意外的决定给了人们一些启示。为了将灵活性与创造力带回工厂,丰田恢复100个“劳动力密集”的工作区,向着一种更注重人与机器人合作的关系转变。谷歌最初采用的网页排名算法也是马尔科夫眼中机器人与人类共舞的经典案例。这一算法系统性地挖掘了关于信息价值的人的决策,收集并排列了这些决策,以便产生网页结构的先后顺序。可以说谷歌挖掘了人类知识的财富,并将它返还给社会。马尔科夫认为,要想不被机器人奴役,最好的方法是将人类放置在设计环节的中心,重新塑造个人计算,把它作为增强人类智慧的工具。
“机器人不会替代人类,它们替代的只是人类的重复性劳动。”小i机器人创始人朱频频说。马尔科夫说:“未来,当更多的决定权交给了机器人,只要‘算法,掌握在我们手中就不会失控,最终决定机器人能力的还是人类。”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