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07-31 07:24:27
来 源
网易科技
网络安全
从2013年开始,微软在中国市场上就迎来了充满了更多不确定性的第三阶段。

随着近年来中美之间网络安全问题不断引发的冲突升级,双方已经进入所谓的 “凉战”(Cool War)时期,微软作为美国信息技术的“头号战车”,从过去剪不断理还乱的“安全门”纷争到最新的反垄断调查,其在中国软件操作系统市场的领先地位不可避免将受到重创,甚至可能会“一软到底”。

根据国家工商总局网站上的最新消息,日前,总局“专案组”组织了国内9省市的近百名工商执法人员对微软公司在中国大陆的四个主要经营场所(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同时进行了“反垄断突击检查”。这样近百人的、波及四地的大规模的检查对于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而言无疑是“突击”式的,但对于国家工商总局而言,从立案到事先的摸底调查,却已经进行了长达一年多的充分的准备工作。据这则新闻通稿称,从2013年6月开始,总局就接到“企业举报” ,举报内容涉及“微软公司存在对其Windows操作系统和Office办公软件相关信息没有完全公开造成的兼容性问题、搭售、文件验证等问题,涉嫌违反了中国的《反垄断法》”。

在微软卷入“反垄断”调查之前,另外一家美国高科技公司高通从2013年11月开始也在中国受到反垄断调查,同样起因于“部分国内公司的举报”。不同的是,对高通公司的调查是国家发改委发起,从价格垄断调查入手,而这一次对微软的调查则是第一次由工商总局立案,案由可能涉及不公平市场竞争、滥用市场地位等尚未公开指明的种种问题。加上前不久谷歌被封和央视对苹果手机“后门”的曝光,高通、谷歌、微软、苹果,一批领先的美国高科技公司已经纷纷被卷起中美之间越来越复杂的信息安全争斗风暴之中。

种种迹象表明,波云诡谲之下,已经是潜流奔涌。自从中国上世纪70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中美之间复杂的政治和经济问题一直紧紧纠缠在一起,并且伴随着两个大国之间的国力竞争变化而在发生着一系列微妙的、潜移默化的变迁,而微软不同时期在中国市场上遭遇的发展阶段就是一个反映这一关系的最佳晴雨表。从微软于1992年在北京设立代表处以来,我们可以把微软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粗略分为三个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90年代初到1999年时任微软中国总经理吴士宏辞职,这是微软在中国市场上的草创阶段,吴士宏因为当年美国轰炸中国驻南斯拉夫使馆事件愤而辞职,实际上也是借这一政治事件浇个人心中块垒,将微软作为一个跨国巨头和在中国遭遇到的一系列水土不服之间的矛盾加以公开,引发了微软高层的警觉。

从新千年到2013年,微软开始在中国市场调整策略,就像这一段时期的中美关系一样,进入了温和的蜜月期。尤其以2006年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访问微软总部为高潮,微软和中国政府的关系虽然时冷时热,但也大体维持着“相敬如宾”的礼仪,微软表面上表示要“深耕”中国市场,但事实上依旧把这一市场视作为利润“收割机”。根据公开的媒体报道, 2011年微软在中国区的营收占其年度总收入的3%左右,时任微软CEO鲍尔默在内部会议上抱怨微软在中国的营收接近20亿美元,但还不及它在荷兰这样一个欧洲小国家收获的市场收入。与此同时,微软和中国政府的关系也是时好时坏,时刻保持着微妙平衡。

但这一微妙关系很快就被2013年爆发的爱德华·斯诺登事件所打破。就在这一年,微软还宣布不再为XP操作系统提供技术支持,包括系统更新和安全补丁,媒体称,这将导致国内近2亿台电脑面临安全风险,其中绝大部分分布在国有企业和政府部门。另一方面,微软还提高了Windows 8操作系统售价。紧接着,2014年5月16日,中央国家机关政府采购中心下发通知,要求国家机关在“信息类协议供货强制节能产品采购招标”中,所有计算机类产品不允许安装Windows 8操作系统。

毫无疑问,从2013年开始,微软在中国市场上就迎来了充满了更多不确定性的第三阶段。如果说微软伴随在PC市场的逐渐萎缩是这家往昔软件巨头在技术产品战略方面的失误,那么,它和中国政府的交恶更会使其未来前景更加是“雪上加霜”。在中美之间网络安全纷争越来越“剑拔弩张”的今天,微软在中国市场上深陷反垄断诉讼,绝非偶然,和它当年在美国本土市场和欧洲市场接连遭遇反垄断指控、最终不得不以巨额罚款或者作出让步相比,微软中国的这一系列命运颠倒还只是刚刚开始,大戏还在后面。

作者简介:阳光,原名马向阳;学者,长期致力于中国互联网发展的记录、观察与研究,研究领域包括网络社会和数字城市等。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