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宣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共同开展跨领域的前沿科学研究和应用合作。阿里云在人工智能、超大规模计算领域的技术优势,将被应用于天体物理研究领域,提升中国在天文学领域的基础科研能力。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与阿里云宣布结为战略合作伙伴
双方合作内容包括:成立“国家天文台-阿里云天文大数据联合研究中心”;共同完成中国虚拟天文台上云项目,打造全生命周期的天文大数据管理与开放共享平台;开发云上天文应用软件与服务;推进数据驱动的天文科普教育,通过互联网与大众共享数字宇宙;针对光学天文、射电天文、数值模拟和数据挖掘等领域的大数据技术与应用开展深度合作。
国家天文台台长严俊表示,天文学是最早的数据驱动学科,早在十多年前就进入了大数据时代。大数据为天文学的新发现和创新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也带来非常多的技术挑战。这些挑战涉及到数据收集、传输、存储、处理、分析、开放共享的各个环节。
今年9月,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在贵州落成启用。FAST是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理论上说,FAST能接收到137亿光年以外的电磁信号,这个距离接近于宇宙的边缘。FAST进入正式科学观测后,每天将产生50TB(1TB=1000GB)的数据。这将是一个100亿光年的数字宇宙。
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
“天文数字”一词直观体现了天文学面临的首要挑战:海量数据存储和超大规模计算。根据预测,到2025年,天文观测相关的数据采集量将达到每年250亿TB。
这正是阿里云擅长的领域。作为全球数据排序大赛冠军,阿里云自主研发的飞天超大规模通用计算操作系统,能够将百万级的服务器连成一台超级计算机,提供强大的计算能力。
阿里云总裁胡晓明表示:“中国射电望远镜的能力,加上中国的计算能力,将通过互联网分享给全世界的天文科研工作者及爱好者。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普惠科技和无法计算的价值。”
作为虚拟天文台的第一步,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巡天数据将作为试点,率先实现数据上云和共享。LAMOST每晚巡天观测可获得上万个天体的光谱,至今已经获得了超过500万条天体光谱,是世界上最大的天体光谱库。
郭守敬望远镜LAMOST
通过人工智能和深度学习技术,对浩瀚的数字宇宙进行深度挖掘,这将是一个更加广阔的想象空间。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