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引发海啸中严重受损的福岛第一核电站,日前被测出其2号机组反应堆辐射强度达到每小时530希沃特(Sv,辐射剂量单位)的事故以来最高水平。这一所谓“最新”消息再度引爆舆论场——福岛核事故后果是不是变得“更加严重”了?高达530Sv的辐射剂量会否影响环境、特别是危害人类?作为日本近邻,我们有必要恐慌吗?
记者就此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辐射防护专家潘自强,对一系列公众关注话题作技术解读。
发生在安全壳内,对外界是安全的
“被测出辐射剂量超高的反应堆位于安全壳之内,不影响外界”,潘自强表示。
他介绍,目前国际在运主流核电厂安全设计按纵深防御原则,从内到外有四大安全屏障:燃料芯块、包壳、压力容器、安全壳,具有很高的可靠性和冗余度。此次爆出的问题出在2号机反应堆格纳容器内部,是由6年前事故发生时的堆芯熔融造成的。
据英国《卫报》在线版消息,最新发现2号机反应堆堆芯压力槽下面的金属格栅出现了一个大洞。潘自强分析,其最大的可能是,事故时温度失控的核燃料熔穿了反应堆压力容器底部之后掉落,并熔融造成了孔洞。所以第一,这不是“新闻”——熔穿发生在事故当时,而不是最近;第二,2号机燃料芯块、包壳、压力容器虽有损坏,但发生位置还在钢制安全壳之内。“在安全壳内,对外界就是安全的”,也就是说,并未造成放射性泄漏。由此得出“福岛核事故加重”的结论,是站不住脚的;因此再生新的恐慌,更是毫无必要。
下一步最大挑战,是永久性废堆作业
既然没有放射性泄漏,那么,此前持续很久的福岛事故外排物污染环境又是怎么回事?
潘自强解释,福岛事故的直接原因是地震引发海啸,使外部电力丧失;海啸又摧毁了备用柴油发电机,导致温度失控,反应堆堆芯熔化、乏燃料池温度过高产生大量蒸汽和氢气。为避免发生更大的核泄漏,只得释放压力容器内的蒸汽,并不断注入冷却水。所以,尽管核材料本身并未外泄,大量放射性超标的冷却水和蒸汽外排,污染了环境,“是不可接受的”。
他介绍,目前局面基本得到控制,“外排的东西已经很少”。
东京电力下一步面临最大挑战,是永久性废堆作业。潘自强表示,要彻底废弃一座核反应堆并无害化处理,是非常棘手和旷日持久的。
据报道,此次发现的辐射剂量是之前测量的7倍(之前最高值是2012年测量到的73Sv)。这意味着,将来的废堆作业可能比预想更难,更久。
核电站设计对厂内不同位置剂量有要求
被包裹在安全壳内的超高辐射,真是安全的吗?
当记者问到“现有核能法规对核电厂内辐射剂量有无具体规定”时,潘自强答道,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及中国、美国、法国、俄罗斯等国家的核能相关法,在核电厂剂量约束值和放射性流出物排放量控制值等方面,都有严格规定;而对厂内不同位置的剂量,并没有具体规定。
“法律规定不会那么细,但核电站设计有要求”:开堆时,场内不同位置辐射剂量都有相应要求;因换燃料或检修等停堆时,也有随处设置的检测仪来监控,必要时工作人员须穿一种被称为“气衣”(充气密封服)的防护服进行操作,以最大限度保证员工安全健康。
潘自强透露,经过近20年检测,数据表明,中国的核电厂在运期间流出物排放数值都低于国家标准要求,总体处于放射性天然本底涨落范围内。
其它媒体报道:
据日本共同社报道,东京电力公司9日透露,对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安全壳内投放的去除堆积物的机器人所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部分空间辐射量推算为每小时650希沃特。该数据超过了上次调查的530希沃特,刷新了最高值。
日本东京电力公司本月2日曾透露,在对福岛第一核电站2号机组反应堆安全壳内拍摄到的图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调查时内部空间辐射量推算为最大每小时530希沃特。这是第一核电站事故发生以来观测的最大值。
据悉,在这一高强度的辐射量下数十秒即可致人死亡,证实发生事故的反应堆内情况极为严重的同时,再次凸显反应堆报废作业中取出燃料碎片的难度之大。
安全壳内的辐射量通过分析高放射线对摄像头影响下图像产生的噪点推测得出。据悉有上下30%的误差。通过对画像进行高清处理后发现了格栅状脚手架的穿孔,变形并凹陷。迄今2号机组内部已实际测量到的最大值为每小时73希沃特
据日媒报道,6日,日本环境省正式开始挖掘东京电力福岛核事故原警戒区域中被扑杀后作为应急措施而被填埋的家畜,并启动了最终处理工作。这是该省为居民返家完善环境的举措之一。据福岛县透露,包括饿死的家畜在内,事故后约有3300头牛、约1.6万头猪、约8万只鸡等被分别埋在110处地点。环境省将在准备妥当后,启动其他地区的最终处理工作。
福岛县富冈町一处埋有13头牛的农田于当天开始作业。挖掘机挖至约2米深处时,发现了用蓝色塑料布包裹的牛骨及牛皮等。作业人员掺入防臭的锯末后,将其装入黑色的大袋子。
牛骨等经焚烧炉处理后,大部分灰烬将在位于富冈町的县内指定废弃物最终处理场原“福岛环保科技清洁中心”被掩埋处理。
环境省福岛环境再生事务所首席废弃物对策官堤达平表示:“将尽力为希望回家后重新务农的居民等创造环境。”
相关文章: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