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11-26 20:08:56
来 源
HC3i中国数字医疗网
大数据
,既然大家都说健康服务领域是朝阳产业,肯定也意味着机会多多,只不过因行业特点其商业模式很难快速走通,但先获取公众健康相关大数据的使用权正成为共识。

去年滴滴快的烧钱大战,让很多后来者不拿钱补贴用户,都不好意思说是在做互联网项目。但这种烧钱补贴做法在某些场景就很容易变成恶质竞争,其结果就是国外流行的付费会员模式在国内通常变得水土不服。看看国内一大批土豪砸钱来“教育”用户,前几年向普通用户收费还会是一种不错的模式,这两年再提针对会员的付费商业模式,只会被嘲笑落伍。当然,上量后针对VIP用户的增值服务会员模式还是一直可行的,但更多还是采用“羊毛出在狗身上猪来买单”的所谓颠覆性商业思维。这两年站上资本潮头的健康服务O2O项目正是面临这种窘境,喊出的商业模式大都是“用户数据为王”,想以大数据分析为基础,再通过与付得起钱的第三方连接,做数据增值服务模式。

由此健康大数据经常成了资本故事概念的最后救命草,当下,线上轻量健康医疗平台已经很难再有大的机会,与线下医疗机构的连结成为各路跨界豪杰的共识。而线下大都是传统医疗软件厂商的固有地盘,它们手握大量用户数据却没有使用权,望梅而不止渴,人生最大悲情莫过于此。一方面公众医疗就诊数据属于敏感隐私信息,国家政策壁垒重重;另一方面按照能有效利用的大数据标准,过往医疗业务数据缺失太多有用的信息,比如用户就医行为完整日志数据等等。其结果就是这些历史数据不能用、不可用、不好用!

当然,既然大家都说健康服务领域是朝阳产业,肯定也意味着机会多多,只不过因行业特点其商业模式很难快速走通,但先获取公众健康相关大数据的使用权正成为共识。这时,众多玩家就开始各走各路大显神通,大多是走垂直闭环的业务场景,希望通过单点突破达成健康平台梦,目前宣传比较多的通用路数如下:

1、社区硬件派:健康小屋、健康一体机或随访包、血糖仪与血压计等智能医疗设备,诸多厂家都是低价竞标或免费派送,有一点想法的都会将用户数据先上传到自家的数据中心,更有想法的只要抓住一点机会就会像网络蜘蛛爬虫一样,狠命下载其他关联平台的用户健康数据,有些远见的更是希望能把用户自身健康设备数据也对接上来(如手环或iWatch),这条路门槛较低前期投入较少,容易跑通关键的用户数据,以吸引风投加码投资,这造成该模式有很多中小公司在其间混战,大多寄希望于哪天傍上巨头的大脚,那就发达了。

2、医院服务流:各大医院看病贵看病难一直都是个“痛点”,但其业务复杂度也让互联网巨头不敢狂言全盘颠覆,一般都先从外围业务打点起,做做掌上医院,开通微信或支付宝公众号,免费搭建院外互联共享平台或免费Wifi服务,和医院合作建立公众客服管理平台,最终大都是握着用户数据奔着支付这块离钱最近的蛋糕而去。这个流派最苦恼的事情就是医保这个拦路虎,生生把闭环的就医体验服务拆得支离破碎,当然这涉及到行政体制较量,即使是巨头当下也没辙。有些公司还看上民营医院这支潜力股,以免费云服务模式搞搞数据,长远看这需要大手笔的投入。因此,这种方式一般只有大公司才玩得转,小公司一起陪玩也是盼着哪天被收编。

3、区域免费式:免费建区域平台或基层系统以获取数据使用权,大都是瞄着“4631-2工程”中的区县级人口健康区域信息平台,这个层次能接触到最基础最完整最核心的居民健康档案数据,且通常是山高皇帝远非监管高地,其中大有文章可为,若上下其手则外人难知。当然,某上市公司声称拥有数千万份个人健康档案,说是能通过慢病管理服务等商业模式创新进行数据变现,这里面是有很大水份的,但机构和股民却都喜欢听这样的故事。今年,随着国家大力提倡PPP公私合营模式,个别省级区域平台在试水迈向这种模式,也可想像这里面的水会很深。所以,这是有钱近权的土豪才敢去触碰的地带,胆小的勿入,当前只有较少的案例,但这种格局很大,目光长远啊。

目前,很多公司将上述方式结合在一起打组合拳模式,就看看谁能在这场DT(Data Technology)使用权大战中争得上游。但是诸多玩家大都游走于法规边缘的灰色地带,正所谓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大浪淘沙,巅峰过后就知道谁在裸泳,政策导向明朗后谁是拥有真正大智慧的健将。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