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5-11 00:14:31
来 源
中存储
金融科技
推动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迎接数字时代,锤炼数字化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银行快速响应市场

推动数字化转型是银行业迎接数字时代,锤炼数字化竞争力,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水平,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加速了经济社会的数字化进程,银行快速响应市场变化和客户需求,多措并举从战略规划、组织架构、业务流程、数据治理、人才结构等方面,全面推动数字化转型、提升金融科技基础能力建设。银行的业务和管理向着线上化、数字化、智能化演进,银行的价值链也由封闭走向开放。过去五年,银行在数字化转型上做了大量探索性工作,在零售渠道转型、数字化营销、核心系统下移改造等方面取得局部突破。但是,银行的数字化转型在覆盖的广度与深度上均有不足,尚未实现“全局性、规模化、可持续”的变革。

2021年12月和2022年1月,两份关于银行数字化转型的重量级指导文件——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科技发展规划(2022—2025年)》和银保监会《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的指导意见》先后印发,为新时期银行数字化转型发展勾勒蓝图、明晰脉络,对正在积极筹备数字化转型工作的各类银行指引方向。在充分解读国家对银行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多年的数字化转型咨询和实施能力,我们认为2022年银行数字化转型呈现如下发展趋势:

趋势一:银行业进入全面数字化经营的新阶段,数字化转型战略走向纵深银行业数字化转型步伐加快给银行带来全新的机遇、挑战和使命,传统银行的存在形态、服务形态将在科技驱动与数据赋能之下进行重构,渠道、服务、运营、风控、产品、组织架构将全面变革,如何驱动从点、线、面到体的全面变革,这就需要银行站在战略的高地把控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

近年,各家银行每年的战略布局都有更新,例如工行在“数字工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设“科技强行”战略。《中国银行家调查报告(2021)》在对于数字化转型的调查中,56.3%的银行家选择“推进数字化转型”作为战略重点,比上年度高出1.2个百分点,继续位列首位。数字银行、智慧银行、敏捷银行、开放银行等,也已经成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战略的高频关键词。在资源配置、组织体系、指标考核、人才建设等方面,银行机构也加大了对数字化转型的支持和改革力度。银行不再只是喊喊口号,而是将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融入到业务之中,融入到用户的需求习惯之中,数字化转型战略走向纵深,从被动到主动已是必然。在数字化转型战略上,各银行都在积极结合国家规划和监管要求、外部环境和自身实际,制定了根据自身优势的差异化数字化转型战略。

组织架构是银行高效运行的基础保障,科学合理的组织架构设计让管理更有效与简单。传统银行的烟囱式组织模式下,信息传导不仅存在链条过长现象,有时候也会出现断点,导致决策和执行效率缓慢。随着业务线上化,银行打造数字化产品需求日益迫切。数字化产品的打造不仅仅是将线下流程照搬到线上,还需要洞悉用户需求、设计交互界面、确保交易流程顺畅、打通数据屏障、实现权益匹配,甚至需要考虑到风险、合规管控的前置等多个维度,才能既满足监管合规的要求,又保证全流程、端到端的客户体验,还能驱动业务增长。因此,建立敏捷、业技协同的组织架构对数字化转型战略的落地至关重要。银行在进行组织架构调整时,可以考虑将科技团队内嵌至业务条线,即业务经理(熟悉金融业务,负责金融业务拓展)、产品经理(聚焦线上产品的设计、迭代)、IT经理(关注产品开发、测试与上线)“三位一体”的组合模式,联手打造数字化产品。

银行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数字化人才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关键人才在转型中起到引领作用,人才是转型的重点。银行机构应积极构建与数字化转型相匹配的复合型专业人才队伍,持续营造数字化人才培养的环境和生态,通过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和市场化机制,将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相结合,汇聚一批既懂银行业务和管理,又掌握新科技、新技术,兼具新思维的高素质数字化人才。

趋势二:金融科技投入分化加剧,业务能力差距进一步加大以“十四五”规划为起点,金融市场竞争新格局初显,不同体量银行的数字化进程出现明显分层。数字化转型的大趋势下,各银行纷纷加大金融科技投入,调查结果显示,超过七成(75.8%)的银行家表示其所在银行近三年金融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比重超2%,较2020年上升15.1个百分点。根据银监会总体统计口径,六大行科技投入占银行业半壁江山,占比超过46%。从投入规模上来看,大型银行投入超200亿元,中小银行投入10亿、甚至2亿元。科技投入的分化注定了业务的差距,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在数字化整体应用方面处于领先地位;一些股份制商业银行加快数字化技术的纵深应用,在特色业务上积累了一定的优势;中小型银行在数字化应用能力方面或多或少有所限制与欠缺。

尽管金融科技投入大并不一定带来银行业务强,然而在投入差距之下,中小银行想要去占领强者地位并不容易。在一开始就“注定输”的比赛中,中小银行并非没有机会,借助第三方金融科技公司的力量,亦能做到金融科技高性价比带动业务的“精而美”。因此,中小银行应该更早、更快地抓住金融科技快速发展中的机会。

趋势三: 依托先进科技和创新场景,迈入开放银行“进阶之路“金融科技的发展改变了客户与银行的交互方式,金融服务数字化脚步的不断加快,使得融入场景、开放生态正在成为银行业愈演愈烈的新浪潮。领先银行均以生态打造作为数字化转型战略的优先选择,以生态中的客群为中心展开业务,在这个过程中开放银行是必由之路。中国开放银行发展经历了“银企直联”“Open API”两大阶段,未来将迎接“Open API+”的新阶段:基于数据驱动的行业定制、场景定制、客户定制,伴随场景拓宽、产品丰富、API解耦,银行将进一步提升获客收入,降低对接成本,实现业务规模化。因此,开放银行是以客户为核心,以科技为依托,对银行商业模式与经营模式数字化重塑,通过新业务的孵化和培育,创新更多金融服务场景,释放出“数据价值”和“规模价值”。

在对公业务领域,开放银行的商业模式和创新技术大有用武之地:从规模获客到聚合支付,从财资管理再到数据服务,乃至拓展到更加深入的金融服务,从而连接更多企业经营场景,形成更丰富的创新探索。例如银行服务对象从大型集团客户拓展至B2B2B模式下的产业互联网平台/软件提供商与消费互联网平台,有效拓展了服务客户范围,提升了交易规模。银行基于B2B2B与B2B2C模式,将金融产品嵌入企业ERP、SaaS平台或消费互联网平台,实现批量获客,将终端服务客群从大型集团客户延伸至小微企业和C端的长尾客户,同时推出行业或场景定制解决方案,由此显著提升银行的服务广度与深度,为银行带来新的客群和收入贡献。针对小微企业客群,借鉴互联网金融的业务模式,摆脱单一信贷产品模式,搭建电商、产业、平台、产融结合等生态圈,提供企业客户必需的非金融增值服务,满足小微企业客群全方面的业务发展需求。

银行与个人、企业、政府建立数字连接,共建开放生态,将数字服务触角延伸至丰富的社会经济服务场景中,增强了“银行即服务”的能力,为客户提供智能化、一站式、个性化、便捷化的泛金融服务,形成优势互补、共赢发展的新生态。

趋势四:渠道智慧化升级成为数据应用发力的重点领域对于银行而言,渠道建设的痛点在于获客困难且获客效率不高。一方面线上互联网红利减弱,获客难度提高,另一方面线下网点功能单一,对消费者吸引力不足。现阶段银行渠道建设的核心目的是改善用户获得产品及服务的体验,进而获取客户,挖掘客户最大需求,实现利润增长。

全渠道智慧化转型战略可以解决以上痛点,帮助银行解决获客难并提高获客效率。全渠道战略要求多渠道整合,一方面进行线上渠道完善,另一方面也要进行线下智慧渠道建设。线上渠道完善关键在于优化线上服务体验,并进一步通过开放银行场景帮助银行获客;线下智慧渠道建设,关键在于物理网点结合智能设备、5G、大数据等技术实现智慧化升级,从而改善用户体验,提升用户粘性、降低网点成本,实现精准营销。银行渠道智慧化升级实施路径如下:

一是围绕客户洞察,充分利用大数据分析方法,构建多维度的客群分类指标,更精准地挖掘客户的金融服务偏好。传统银行在客群划分上往往采取一刀切方式,现在要打破原来简单粗暴的客群划分标准,通过场景细分、数据建模等方式,形成更加精细化、专业化的客群分类,例如对于个人客户,无论从个人资产规模还是客户年龄层次等维度,划分更加细致,所提供的服务的多样性、丰富性也有了极大的提升。再针对每一个小客群的金融需求,有针对性地研发金融产品。

二是围绕客户体验,将客户触点主观数据与运营客观数据相结合,量化客户评价指标。例如客户通过数字化渠道评价银行的服务态度、响应速度,再结合交易完成的时效、准确度和便捷性,构建“监测—分析—改进”的客户体验管理闭环,让客户体验的改进方向更加清晰、更有说服力。

趋势五:可信数据拥有巨大的价值空间,区块链成金融科技重要战略方向2021年《数据安全法》《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相继发布加深了金融机构对隐私计算的重视程度。安全性、功能与性能是金融机构重点关注的隐私计算能力指标,2022年应用隐私计算技术的金融机构将实现大幅度增加。基于区块链的联盟链网络为企业机构间提供了高效可信的业务协作系统,有效数据共享变得可用不可见,传统银行中因信任成本问题难以融合的场景有了应用创新,打破了以往开放银行的发展瓶颈。基于此,区块链构建的可信互联网将在银行的诸多业务中发挥重要价值,尤其对于企业借贷与融资场景,通过打破传统授信模式瓶颈以及创新业务模式,银行可以逐步对外开放自身金融能力,并在可信技术支持下极大突破业务增量瓶颈。

以供应链金融为例,链上凭证“拆转融”释放核心企业信用,区块链+IoT避免纸质仓单造假,增强贷款信用。区块链将释放万亿级供应链金融市场空间,凭证“拆转融”成为一种突破传统融资手段,有效解决供应商资金短缺问题的创新方式。因此除了供应链融资外,被释放的市场规模还包含了通过凭证拆分、流转解决供应商资金紧缺的需求空间,加之区块链对传统模式下固有市场的渗透,因此,仅供应链金融这一场景,链上流转资产价值空间就已经非常巨大了。

趋势六: 前中后台联动转型,发展动能转向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数字化转型初期,基本是从营销、支付等前台业务开始发力,银行内部管理信息化程度还不高。尤其是银行的数据挖掘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很多数据分析服务仍然停留在固定报表的层面,缺乏对数据的洞察。我们发现:

渠道实现数字化,财务支持没有数字化

金融市场、消费贷、手机银行、网银、合作商等普遍为线上渠道,但费用报销仍然“线下事后报销”。

网点服务实现智能化,经营分析的数字化还未实现(尤其中小银行)

分析数据提取流程仍然是管理者向财务提要求,财务向科技提需求,科技手工提取数据给财务,财务再手工处理成word、excel或PPT,邮件、口头或会议向领导汇报。数据处理靠‘手’,数据传输报靠‘口’。

客户分析实现大数据化,业务成本、收益还无法精确计算

大数据时代银行通过互联网、银联智策、外部合作商等多种渠道获取海量客户信息,对客户进行营销,但“每笔业务的精确成本”、“交叉销售该如何定价”、“不同定价决策的收益”等数据仍然无法计算。

因此,随着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银行体会到中后台才是支撑银行整体转型的关键。数字驱动、科技驱动、创新驱动的思维不断增强,数字化转型进一步向中后台渗透,数据驱动的精细化管理进一步升级。通过对银行经营管理所涉及的人、事、物进行数据颗粒化、标签化、结构化、模块化和系统化,确保信息的时效性和准确性,实现前中后台管理决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智慧化。通过全面数字化经营体系的构建,推动业务高质量发展、管理精细化升级,实现提效率、提效益、降成本、控风险的协同发展目标。

趋势七:政策与监管升级需求的双重推动下,风险防控依然是关注重点“十四五”规划提出金融安全战略,要求健全金融风险预防预警,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在风险防控方面,近期出台的《中国银保监会办公厅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数字化转型指导意见》中强调要着力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其中指出,“建立企业级的风险管理平台,实现规则策略、模型算法的集中统一管理,对模型开发、验证、部署、评价、退出进行全流程管理。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优化各类风险管理系统,将数字化风控工具嵌入业务流程,提升风险监测预警智能化水平。”

因此,银行一方面需要继续加强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统筹好发展和安全。强化信用风险管理,加强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和重点客户的风险管控,加大不良贷款损失准备计提力度及核销处置力度,妥善应对疫情冲击下未来不良贷款上升的风险,提高风险抵御能力和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健全风险预警和处置机制,提升合规管理能力,加大反洗钱投入,用高质量风控助力高质量发展。另一方面需要加强数字化风控能力的建设。银行业务风控的痛点在于获取数据、分析数据、使用数据过程中存在困难。随着智能技术应用的落地,实现了技术驱动下的多维数据连接,数据间的动态交互使得风险特征更加具象化,帮助银行精准排查潜在风险。数字化风控能力建设是基于数据训练的算法模型,这部分能力是数据平台或数据中台能力的延伸。数据平台的建设除了支持训练风控模型外,还可以通过对数据的汇聚进行跨领域风险提示。数据实时处理能力越强,对企业级风险的监测效率就越高,越容易防范跨领域风险。大型银行的数据平台已经在沿着这个方向发展,中小型银行则可能需要一定外力支持。

趋势八:提高科技架构支撑能力是银行数字化转型的必经之路数字化时代,业务需求的快速迭代倒逼科技提速。传统竖井式架构,导致数据孤岛林立、系统重复建设等一系列问题,无法释放数据资产的价值,更无法在系统、服务层面上实现“模块组装、高度复用”的灵活性。因此,银行数字化转型中科技短板无法回避,重点发力系统架构、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为银行数字化转型提供坚实的科技基础。

基础技术建设与升级

分布式核心系统、分布式数据库等基础技术及工具的投入和升级建设。

在“上云用数赋智”的前提下,基于云的原生分布式架构也会日渐普及。分布式技术体系凭借着其成本低、性能容量高、水平扩展方便等优势,迅速成为银行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方向之一。分布式技术能力也将逐步下沉至基础设施,其实质是通过技术平台的基础设施化改造,将分布式能力进一步下沉,实现与应用解耦,简化应用开发过程,提供应用更大的技术选型灵活度。

数据治理和数据应用

银行机构应强化数据资产理念,深化数据资源应用,充分发挥数据要素倍增作用。

数字经济时代,数据要素正在成为关键要素,银行天然是大数据公司,积累了大量的客户数据、交易数据、外部数据,这为银行数字化经营、盘活数据潜在价值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何挖掘数据价值关乎未来。近几年数据中台创新探索成为行业的一大方向,银行也在全面推进数据治理,打通底层数据为业务赋能。在技术飞跃发展的今天,银行的数据新基建加速是必然趋势。

基于数字金融基础设施的创新实践

银行将进入可信科技的重点建设时期,银行将加大数据治理建设投入,并积极探索隐私计算等可信科技的应用,构建全栈全域的可信体系。基于可信机制,金融授信模式与部分业务模式将发生改变,进而提升金融普惠的深度发展,实现基于全域可信的金融普惠。在创新方面,数字货币的应用场景将越来越丰富,如在数字人民币基础上结合实际业务场景加载智能合约应用、在数字监管体系中进行合规科技的实践探索等。

银行数字化转型不是一蹴而就,它是一个战略性和系统性的工程。银行首先要认清数据驱动的作用,真正认识到数据决策的有效性,数据挖掘对企业的价值。然后针对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形式、实施步骤、保障措施作出统筹的安排,在摸清家底,明确差距,确定目标之后进行重点突破,有序推进,从而最终实现整体经营管理的变革。展望未来,银行将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保持战略定力,持续推进数字化转型“一起向未来”。

声明: 此文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转载须要保留原文链接;版权疑问请联系我们。